当前位置:天天建筑库建筑学堂建筑知识施工方案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05-17 17:04:44  浏览次数:703次  栏目:施工方案
标签:弱电工程施工方案,市政工程施工方案,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http://www.ttjzk.com

 (1)所谓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从平常和当代生活中找回属于当代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份,“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以界他时而自立于当代。它的对立面就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古典中国、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西方现代。那些强调形式主义和纪念性的、无病呻吟的城市化妆,是白话和平常景观的敌人。

  (2)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善待和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过程;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的经济或其他意义上的土地。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人类的栖居地、土地是需要科学地解读和规划设计的生命系统、土地是充满意味的符号、土地是人人所以之为归属和寄托的“神”——土地之神(俞孔坚,2002)。只有如此,才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

  4.大视野下的实践:两个参展作品作为对上述理念的实践尝试,我们报送了两个设计项目,非常高兴,它们都被选中参展。

  4.1 歧江公园案例这个案例是讲对被遗忘的和被践踏的人和事物的尊重,重新回到平民,回到土地,回到最朴素的东西。

  这个朴素是说50年代建的一个造船厂,90年代破产倒闭了,里面残存着好多破旧的东西,但是这些破旧的东西恰恰记载了我们50年来社会主义工业运动艰辛的历史,记载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历史和故事(俞孔坚,庞伟,2003)。

  这个案例的所在地是广东的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诞生的地方,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建伟人的纪念公园,而要建平民的纪念公园,就是我所说的城市设计要回到白话时代,平民的时代,而这也正是孙中山先生说倡导的精神。

  这个作品试图重新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生态的,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不必是几千年古老的历史文化,文化可以在脚下;什么是设计,我说设计可以是不设计,可以是最简单的设计。

  这个设计里,我们放弃了所有被认为是中国经典的、国粹的一些东西如曲折幽深的路,而我们这里没有一条路是曲折的;如古典的亭台楼阁,而我们这里面没有用岭南的亭台楼阁。为什么非得用古典的东西才能代表中国呢?50、30年就为什么不能反映中国。

  真正的设计应该解决问题,回到功能,回到用处,回到平民的生活和使用。这个案例中要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包括湖水一天之内有1.1米的水位高差变化,我们设计了一种生态的解决途径,栈桥式的护岸处理,让潮涨潮落,跟大海呼吸相应,所以无论是涨水的、或是落水的,人总是可以亲近自然的。场地中5 0年代破旧的码头也照样记录着当年工人的故事,所以把它保留了,重新再利用。一些破旧的船坞改造了,再利用了;铁轨的再利用,茅草、野草的使用;钢的利用,生锈的钢来自于场地本身的,铁轨的再利用变成日常人们生活的需要,体育锻炼的需要;破旧的龙门吊再利用,变成了入口的门;烟囱的再利用,变成歌颂平 民工作的一个场景;水塔的再利用,其中的一个是通过外罩玻璃变成了一个琥珀灯塔;另一个的创意是剥掉水塔外面的水泥,露出里面的钢筋;通过对旧机器的再利用,使之变成了讲故事的雕塑。设计中大量利用本土野草,我们为什么非得要用贵族化的牡丹和芍药呢?为什么不用这个时代的新的环境伦理来营造新时代的景观,新时代的城市?使用这些乡土物种,是因为它们不需要任何的化肥、除草剂,不需要任何高投入的管理和养护,是平民化的。这个地方现在变成了一个拍婚纱照的最佳场所,每个星期天你都可以看到几对人,十几对人在那儿拍婚纱照。

  就是这么普通的景观,里面有普通人的精神、普通人的记忆。红色的盒子记忆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它用了当年工人们居住的宿舍的尺度,很简单,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它是中国的,你可以感到它是中国的,因为这是对中国这一段历史的感觉的表达,它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让每一代人重新回到和回味:勤劳的、勇敢的、吃苦的、耐劳的,是平民百姓的精神。

  4.2 都江堰广场案例这是个建成的项目。它主要体现回到平民,回到百姓,回到日常人的生活,而要放弃封建意识和一元化的城市广场的形态。这个广场就是平民化的,首先它来源于研究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当地人的建筑语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当地的材料。你可以看到它是处处可以亲近的,绝不是巴洛克的,绝不是轴线式的,绝不是一元论的,而是多元的,它可以让民众,让百姓有一个非常亲切、唤起他们的公民性的空间体验。它旨在告诉人们,水实际上是可以设计得与人非常亲近的,城市空间实际上是可以做得非常亲切的,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真正休憩的场所,而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巨大而一元化的广场(俞孔坚等,2004)。

  结语

  早在四十多年前,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两个学生就发出了《我们要现代建筑》(蒋维泓,金志强,1956)的呼吁,可惜时代的错误却让他们怀壁其罪。几十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还他们以公正。“能够表达我们时代的建筑”曾是他们的出发点,景观何尝又不是如此呢?能够表达我们时代的景观,提倡城市景观的“白话文”,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让城市平民化、地方化,生态化,正是科学与理性,自由与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体现。这是一种现代设计学必须抱有的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正是平民的、日常的、适宜技术的景观,正是尊重和适应土地及土地上过程的设计,构成城市景观的“白话文”,也是景观和城市特色的源泉(俞孔坚,2003)。设计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无疑是中国现代设计学,特别是景观设计学所面临的艰巨而令人激动的任务。

上一页  [1] [2] [3]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相关文章